團馓的基本介紹
團馓俗稱“糯米馓子”,是苗族、土家族、白族和漢族都愛吃的一種特產。 是將地道的土家糯米蒸熟,倒入一種特制的木板做底,圍篾做圓圈的模子內,將熟糯米壓平并用一種農家栽種的紫果水或食色素在上面畫“喜”字等吉祥圖案,等冷卻后取出來,曬干、儲藏,逢年過節(jié)時送親友或是招待貴客,吃時用食物油炸酥,膨脹后比原來的面積大2~3倍,味道香脆可口。
湘西龍山的土家族聚集區(qū)山青水秀,風景優(yōu)美,走進這里的土家山寨,經常可以看到一種雪白的團馓,它是土家族婦女在制作食品的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上等副食品,它不僅是土家人待人接客的常見禮品,而且還是土家族婦女產后坐月最愛吃的滋補食品。此種團馓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味香可口。又因土家人注重禮儀,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夏天給客人先捧上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用開水泡團馓給客人吃,然后再以美酒佳肴盛情待客。
作為一種招牌美食,團馓是張家界土家族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食物。 它俗稱“糯米馓子”,是幾乎各個民族都愛吃的一種地方美食。 制作方法:是土家糯米蒸熟,倒入一種特制的木板做底、圍篾做圓圈的模子內,將熟糯米壓平并用一種農家栽種的紫果水在上面畫一些吉祥圖案,等冷卻后取出來,曬干、儲藏,逢年過節(jié)時送親友或是招待貴客。 食用方法:吃時用食物油炸酥,膨脹后比原來的面積大2~3倍,味道香脆可口。 現(xiàn)在有的農民也在趕集的時候把團馓拿出去賣,經濟實惠,充滿特色。要不是這樣,也不會大飽了咱們的口福哇。
產品特點
土家人還會用染成紅、藍等色的飯粒,精心擺設成各種字樣,如紅雙喜、福、壽等字。有的一個團馓堆一個字,連起來就是“五谷豐園”;也有的繪上山水、花鳥登”、“豐衣足食”、“春色滿園"或花邊圖案。
歷史民俗
傳說古代時的某年臘月二十八,敵兵正氣勢洶洶地來攻打土家族山寨,此時正值山寨里的土家人打粑粑的時候。為了不使大家吃這眼前虧,一個叫黑狗的小伙子主動提出自己守護山寨,其他的人用各種家什裝上蒸熟的糯米躲到后山山洞里去了。敵兵進寨后,黑狗用粑粑槌同敵兵進行了頑強的博斗,黑狗雖然力大無比,東一槌西一槌地打死了不少敵兵,但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殺死在粑粑槽邊。他的鮮血灑在了粑粑槽里蒸熟的糯米上。待敵兵退走后,人們回到了山寨里,這時已是正月初一了,端上山的熟糯米已冷卻成圓餅了。大家只好將其炸熟泡著湯吃。后來,土家人為了紀念土家族英雄黑狗,每逢過年必做團馓。
制作方法
它是用糯米加工制作而成的。制作前取糯米浸泡一夜,用力搓洗,使之潔白發(fā)亮,然后將糯米用蒸籠蒸熟,將蒸熟的糯米放在一個特制的直徑約20厘米的圓形竹圈里,竹圈放在一塊光滑的木板上,然后借助手掌的力量,推壓圓形竹圈內的糯米,使圈內糯米厚度均勻,將制成的圓餅輕輕移到要曬或用炭火烘烤的專用之地。如果是夏天制作團馓,只需要放在陽光下曬干,如果是冬天,則需要用炭火進行烘烤。再給其繪完各種需要裝飾,取出篾圈,放在太陽光下曝曬數(shù)日,待飯硬結干透,即成為生團馓。
團馓的品嘗吃法
食用時,將這些生團馓用水煮或用清油炸。水煮是先放少許豬油煉鍋,然后在鍋內倒入水,放入團馓,再加少許食鹽,待到鍋內的水煮沸煮干后,用微火煎燜至軟、熟、香,再撒點胡椒粉,配以煎就的荷包蛋,以及香蔥、生姜等佐料,其味更美。
文化傳承
土家團馓已成了一種特制的食品或被當作“團圓”的吉祥物,除在正月經常食用外,還被派上了許多用場。透過它,我們可以探索到土家人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豐富內涵以及它深沉的歷史淵源,也可以感悟到這些土家人特有的產品制作中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悲壯場景和典故,更可以感受到畢茲卡人們的憨厚樸實,熱情好客,忠誠赤心,并體味和領略到了土家族人們不畏強暴,團結一心,和睦相處的高尚情操和真摯的情感。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團馓關鍵詞為“團馓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品更容易銷售。已經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